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办事服务 > 招商动态 >
互联网的政治影响

文献来源:Farrell, Henr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5 (2012),pp. 35-52.

作者简介:Henry Farrell,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2019年 Friedrich Schiedel政治与技术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政治、民主问题以及国际和比较政治经济学。他的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快速技术变革带来的政治影响。除此之外,Farrell还经常为美国和英国的主要报纸撰稿,为公众话语做出贡献。

互联网的政治影响

Henry Farrell

摘要

政治学界已逐渐承认互联网对政治的重要性。关注互联网在降低交易成本、同质排序、偏好伪装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政治影响,成为互联网研究最有前景的方向。这对学者们理清相关因果关系,理解互联网是否加剧了美国政治极化以及是否推动了阿拉伯之春运动有着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日常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研究互联网的学者逐渐减少。然而,将互联网的影响与当前的政治辩论相结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所能提供的广博数据,仍需要对这些因果论证和潜在机制保持关注。

一、导论

政治学研究者无疑可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为互联网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互联网是否加剧了政治极化?互联网是增强了公民还是政治精英的权力?互联网能否促进民主?然而,政治学界较晚才关注到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并以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探究二者的关系。

那么,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如何研究互联网?如今看来,我们不应将互联网作为抽象的整体,而应将其分解为种种现象,回答具体的问题。例如:探讨基于互联网的何种技术将会鼓励或阻碍何种行为;将互联网与其他通讯手段的影响进行比较,探讨二者间的互动等等。

本文持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停止将"互联网"视为一个特定的名称,反之,应视之为一组原则上彼此分离的机制。在互联网越来越融入日常政治活动的今天,这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思考其为政治带来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庞大数据对人际交流的捕获,我们史无前例地可以对非正式交流、不同群体间思想的传播以及传播背后的网络结构等问题进行观察和推断。

二、围绕互联网与政治的论争

围绕互联网政治影响的论争起源于政治家之间和法学界中,而非政治学界。有观点认为互联网不受物理主权的约束,因而不适于传统法律的管理(Johnson & Post,1995)。另外,虽然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为个人提供了另一种面对国家行动的机会(Froomkin,1997),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并未对国家主权提出任何挑战(Goldsmith,1998),甚至能够强化独裁政权(Kalathil & Boas,2003)。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些作者认为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信息接触将削弱社会的凝聚力(Negroponte,1995),可能导致政治极化和极端主义(DiMaggio et al. 2001)。

随着美国政客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竞选活动,美国的政治学家开始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更加关注(Johnson,2005),并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得益于传统竞选方式与在线方式的成功结合(Wilcox,2008)。另一方面,Putnam和Skocpol开始关注美国政治中公民参与衰败的问题,并顺带谈及互联网起到的作用(Putnam,2001);Norris则担心数字鸿沟将带来政治参与的严重不平等(Norris,2001)。但也有学者强调,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中,互联网新媒体以极低的成本使大量的人际交流成为可能(Boas,2005),这也许意味着精英政治的落幕和公共辩论的民主化。但新媒体受众间同样存在着严重不平等,政治精英的博客显然博得更多关注(Farrell & Drezner,2008),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日渐融合(Hindman,2010)。即便如此,博客等媒体的新特性仍被一些学者认为值得关注(Benkler & Shaw,2010)。

随着互联网不再新颖,人们对其民主影响的普遍话讨论发展为了更具体的研究:互联网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以何种方式塑造政治知识、政治参与、政治态度等(Gibson et al. 2010)。不断进步的数据技术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更丰富的成果(如Hindman,2010;Shapiro,2010;Lawrence,2010等)。虽然这些量化研究未能为确切的因果关系提供支持,但确有助于消除未经证实的推论。

三、识别因果机制

尽管社会科学家理解互联网的努力取得了进展,但对公共讨论的影响十分有限。就互联网是否有利于民主这一问题而言,学术界并未形成具体理论。这就使得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将问题指向完全不同的两种关系。即便在广义上持相同观点的人,在具体问题上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那些认为互联网有助于通过集体行动推进民主的人,在自主非民主国家网络民主活动人士时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将会使互联网政治化,加大非民主政府对互联网封锁的可能(Shirky,2011)。

可见,假设新技术和政治结果之间存在简单因果关系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因此,与其对因果关系做出假设或进行复杂化的预测,不如关注各种影响互联网政治影响的具体机制。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解释"而非"预测"作为互联网政治影响研究的目标。这种基于机制的解释尽管不够简洁明了,却可以通过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作用模式,为最终绘制因果关系图式提供帮助,适合作为探索宏观规律的第一步。